英語閱讀英語故事

精彩書評:如果美好的半自傳體都是真的 《人生的枷鎖》

本文已影響 2.11W人 

沒想到菲利普終於過上了幸福生活,起碼到作者停筆那會是。這些天斷斷續續旁觀這個人的故事,差不多以爲他要孤苦終老。結尾讓人意外,肥皂劇的味道多少有點突兀。
  
每逢遇到“半自傳體”,想象力都會摻水,因爲作者自己也沒法不把讀者引入他的經歷。菲利普和毛姆的軌跡如出一轍,除了最後他行醫到底,並且守得雲開遇到個既年輕貌美,又純潔有力的姑娘。毛姆呢,寫小說去了。我希望毛姆也得到美滿的家庭,因爲比起想象中的故事,這是被實踐了的人生。這兒有着真正活過的人。多希望他也曾幸福。可不知是莎利過於完美,還是幸福來得太偶然,我疑心正因爲是半自傳體的緣故,毛姆實在忍不住不安慰一下自己。像老地毯一樣複雜破舊的人生,臨尾被縫裰了個光輝燦爛的姑娘,太像不得志的男人僅存的悲哀夢想。
  
很奇怪,幸福結局能讓一些故事獲得歸宿,卻使另一些折損了力度。 《人生的枷鎖》屬於後者。可這折扣正是辛酸所在。菲利普或說毛姆窮其一生揚棄理想——從另一個角度是竭盡全力追求真正的信仰——最後投靠了懷疑主義,寄託於及時行樂。莎利的出現是個概率問題,正如菲利普生來是瘸子,毛姆有口吃。毛姆硬起心腸叫菲利普顛沛流離飽經磨難,可到中年轉老年的當兒,他突然失去了力氣。

ing-bottom: 222.22%;">精彩書評:如果美好的半自傳體都是真的-《人生的枷鎖》

莎利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米爾德麗德折磨菲利普多年,完全可以折磨他到死。可她終於消失,被莎利取而代之(讀者舒一口氣,作者則多多少少是泄氣)。問題就在於:如果人的幸和不幸都是偶然,如同波絲地毯上的繁複圖案毫無意義,人也就不應冀望幸福。這是菲利普得出的答案。然而好小說家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爲他們過不了良心那一關。菲利普一生上下求索,在哲學和藝術的長路上輾轉反側,最後不得不承認理智求得的學問對人生毫無助益;藝術(美)像烈酒,能叫人一宿沉醉,可明日總如茫茫迷霧,死亡無論怎樣被研究,毫無例外仍是吞掉人的深淵。
  
毛姆細緻深入地描寫了這種絕望,以及在絕望下的衆生圖,對一個不相信有“非幸福不可”的人來說是難得的誠懇,需有極好的自控力。儘管他也議論,也得結論,可他不能不寫自己的親身感受,包括無法言明的東西。
  
爲什麼最好的希望(莎利)和最深的折磨(米爾德麗德)都放在女人身上?因爲女人代表了理智不能涉足的領域,和生死福禍類似。毛姆和菲利普幾乎不瞭解女人,這是理所當然的。他只能看着,感受着,享受着,驚懼着,依靠着。奇妙的是這時他不再求助於理智。他對上帝存在要求一個絕對邏輯的答案,可在女人面前卻像被繳了械。女人之“不可問”彷彿自有初終自成體系,他看到就信了,並不問爲什麼。這真是有趣的對比。他從理智上對米爾德麗德深惡痛絕,卻不得不從肉體上狂熱地戀着她,對他來說這女人代表了死的權勢;他驚歎於莎利身上像泉源般女人和母親的力量,並且像孩子一樣毫無保留地投入她的懷抱,莎利代表了生的力量。這兩種力量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彼此博弈,越過理智的界限——或者說越過了人的界限,而人終其一生俯伏其下。
  
毛姆、菲利普和多少男人年輕時曾以理智與之對抗,覺得自己能創造出另一個完全自由的世界,就像小小的男孩兒嫌惡了母親的管束,躲在一旁搭積木房子。有一刻房子倒塌了,有一刻他跌倒了,有一刻他被人傷害了,有一刻他病了甚至到死的地步。他發現自己精妙的遊戲法則不管用了。這時他要投入母親的懷抱哇哇大哭。
  
可他不瞭解母親,不瞭解女人。毛姆寫米爾德麗德看似懷有憐憫,實則多少有點殘忍。她並不代表什麼權勢,那轄制菲利普的東西同時也轄制着她。他意識到這點,但還是不得不將她寫成粗俗、狹窄、貪婪和被慾念淹沒的角色——與此同時莎利純潔、美麗、仁慈而擁有無窮無盡的美好能力。其實每個女人都既是米爾德麗德,又是莎利,一個男人若不明瞭這點,就免不了要對女人造夢,並且親手將它敲碎。不明瞭就不能真正憐憫。可他怎麼可能明瞭呢?那是不可測的世界,在理智之外。如同生死,如同福禍。莎利的完美無缺使這故事沾染了肥皂劇的味道,卻也叫人心酸。毛姆和菲利普無父無母孤身拼搏,仍舊抵擋不住世上的兩大絕望:孤單和死亡。他明白避免不幸的唯一途徑就是不要冀望幸福,可他怎麼能不冀望幸福呢?如果一個人理當四肢健全,那麼瘸子一輩子都無法捨棄對完美雙足的渴望。
  
當口吃的毛姆終於順暢寫下一個團圓結局,杜撰出一位美麗姑娘,讀的人多希望半自傳體不要打折扣,美好的一切都是真的。

引自豆瓣,原帖地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