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英語文化

外國文學史名詞解釋68題

本文已影響 1.82W人 

1、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昂紀》和《奧德修紀》,是古希臘最早的兩部史詩,一般認爲是吟頌詩人荷馬所作,故稱荷馬史詩。這兩部史詩描寫發生於公元前12世紀的特洛亞戰爭,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趨於瓦解,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廣泛的社會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藝術成就。

2、 埃斯庫羅斯:被譽爲“古希臘悲劇之父”,是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相傳他創作了70部悲劇,留存下7部,代表作爲《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他對希臘悲劇藝術做出了重大貢獻,把演員從一個增加到兩個,加強了對話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其悲劇風格莊嚴崇高,抒情氣氛濃,但情節較簡單,人物性格一般沒有發展。

3、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臘神話中關於忒拜王室的故事爲題材,緊緊圍繞俄底浦斯殺父娶母的預言和尋找兇手這兩條線索展開。這是一部十分悲慘的劇作,主要表現的是人個意志與命運的衝突,英雄人物在面對厄運中顯示了人的精神的神聖崇高。劇作結構複雜而嚴謹,亞里士多德認爲該劇是希臘悲劇的典範。

4、 阿里斯托芬:被譽爲“喜劇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劇本有11部,代表作爲《阿卡奈人》,他的喜劇涉及當時許多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對戰爭與和平問題尤其關心。其喜劇手法誇張,妙趣橫生,在嬉笑怒罵中表達了嚴肅的主題,被恩格斯稱爲“有強烈傾向的詩人。”

5、 教會文學:是中世紀歐洲盛行的正統文學,取材於《聖經》,體裁有聖經故事、對徒傳、禱告文、讚美詩、宗教劇等,主要作者是教會僧侶,主要內容是讚美上帝的權威和歌頌聖徒 的德行,宣揚禁慾主義和來世主義思想,手法以夢幻、寓意和象徵爲主。

6、 騎士文學:是西歐封建騎士制度的產物,以描寫騎士愛情和冒險故事爲基本內容,包括騎士抒情詩和騎士敘事詩兩種。抒情詩產生於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有破曉歌、牧歌、怨歌等。敘事詩又稱騎士傳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

7、 英雄史詩:分前期和後期。前期英雄史詩形成於中世紀初期,具有較濃的神魔色彩和巫術氣氛,著名的有《貝奧武甫》、《埃達》等,歌頌部落英雄的光榮事蹟。後期英雄史詩形成於封建國家逐漸形成的中世紀中期,中心主題是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主要作品有法國的《羅蘭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俄國斯的《伊戈爾遠征記》。

8、 城市文學:反映中世紀城市和新興市民階層思想願望的文學,取材於現實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侶的暴虐、愚昧和虛僞,讚頌市民的才智,主要創作手法是諷刺,體裁有韻文故事、諷刺故事詩、抒情詩和市民戲劇等。代表作有法國的《列那孤的故事》,通過動物間的鬥爭反映城市內部各階層間的矛盾衝突。

9、 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初歐洲一系列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總稱。它以發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復興古典文化爲標誌,並藉此反對封建觀念和中世紀宗教教義的束縛,建立適應新興資產階級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藝復興開闢了歐洲歷史上的新紀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開端。

10、 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也是這一時期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主要內容表現在:用人權反對神權,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用理性反對矇昧主義,在政治思想上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其中以人爲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來自古希臘羅馬文化,其平等、博愛的思想來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義可以說是古代文化與中世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11、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人文主義文學的先驅,代表作《歌集》歌頌詩人的愛情,表達作者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觀。《歌集》創造性地運用了意大利民歌的十四行詩體,使之成爲歐洲詩歌中的一種新詩體。

12、 《十日談》: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宣揚“幸福在人間”的現世理想,反對禁慾主義,用冷嘲熱諷的手法揭露腐敗的羅馬教廷。作者運用框形構,把100個故事編織起來,構成完整統一的整體,爲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礎。

13、 流浪漢小說:產生於16世紀中葉,它受中世紀市民文學的影響,以城市下層人物的活動爲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風格,簡潔流暢的語言,廣泛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小說一般採用第一人稱,描寫主人公的所見所聞,對歐洲近代長篇小說產生深遠影響。代表作爲西班牙無名氏的《小癩子》。

14、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中一部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愛情悲劇。青年男女羅密歐與朱麗葉,爲了爭取自由幸福,不惜以生命殉情,最終使家族世仇得到和解,這是一曲愛情的讚歌。

15、 福斯塔夫:莎士比亞歷史劇《亨利四世》中的人物,他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既吹牛撒謊又幽默樂觀,既無道德榮譽觀念又無壞心,是一個成功的喜劇形象。作品通過描寫他的生活背景,寫出“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是爲有名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16、 巴洛克:語出意大利,原是畸形、矯飾的意思,曾用其標誌16-18世紀的繪畫、雕塑、建築等方面的一種藝術風格,後借用到文學上。巴洛克文學在思想內容上具有彷徨、悲觀、頹喪的特點,藝術上則刻意雕琢,追求怪譎,表現出華麗纖巧的風格,成爲歐洲盛行一時的一種藝術風格。

17、 《失樂園》:彌爾頓的代表作。長詩取材於《聖經》,敘述人類始祖亞當和復娃受魔鬼誘惑觸犯戒規,被上帝逐出樂園的故事,詩中塑造了反叛上帝、果敢堅毅的撒旦形象,詩人在這個形象身上寄託了自己的革命激情。

18、 古典主義:指17世紀流行於西歐特別是法國的一種文學思潮,由於它在理論和實踐上皆效法古代希臘羅馬而得名。其特徵爲1政治上擁護中央主權,主張國家統一,宣揚公民義務,歌頌賢明君主。2思想崇理性,強調人的行爲應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表現榮譽、責任觀念戰勝感情的過程。3藝術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視規則,遵守“三一律”.

ing-bottom: 66.56%;">外國文學史名詞解釋68題

19、 “三一律”: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創作規則,它規定戲劇的情節、時間、地點必須保持一致,即在一時間內在一個地點發生一件事,是謂“三個整一”。

20、 啓蒙運動:18世紀全歐性的思想運動,是文藝復興反封建、反教會鬥爭的的繼續和發展,並帶有明確的政治革命的性質。啓蒙知識分子崇尚理性,認爲要用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科學文化知識去啓迪人們擺脫愚味。

21、 感傷主義:出現在18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末的英國。當時候英國產業革命之後,出現很多社會弊病,人們對資產階級政權感到失望,但又無可奈何,便將許多不滿與無奈投諸於藝術,由此產生一股新的文學潮流,由斯泰恩的小說《感傷的旅行》而得名。感傷主義文學在形式上注重心理感覺,因此成爲19世紀浪漫主義的先驅,也是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源頭,在歐洲文學史上佔據很重要的地位。

22、 哲理小說:法國啓蒙作家創立的一種新型小說。它以人物活動爲主線,描繪社會現實,把敘事、議論、抒情、諷刺融爲一體,表現作家關於政治、法律、道德、文學方面的啓蒙觀點,富於哲理性。代表作有伏爾泰的《老實人》等。

23、 狂飆運動:18世紀70——80年代發生在德國的一場文學運動。一大羣文學青年,在英法啓蒙思想的影響下,強烈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和壓抑,要求個性解放。他們崇高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提倡民族風格。他們的理論旗手是赫爾德爾,代表作品有席勒的《強盜》、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這一名稱源於克林格爾的同名劇本《狂飆突進》。

24、 浪漫主義文學:是出現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一股文學思潮。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一方面刺激了人的精神個性覺醒,另一方面又使人們對現實產生失望,在這個大起大落的激情時代,思想界出現傅立葉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哲學家康德、費希特等對“自我”的關注。在這個大背景上,出現一大批作家、詩人,他們打破了傳統古典主義的束縛,着重抒發個人感受和體驗,歌頌大自然,喜歡異國情調,在詩歌、小說、戲劇各領域均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代表作家有雨果、拜論、普希金等。

25、 湖畔派:英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詩派,包括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他們都喜歡歌頌大自然,描寫淳樸的鄉村生活,厭惡城市工業文明和冷酷的金錢關係。由於他們曾經隱居遠離城市的昆布蘭湖區,由此人稱“湖畔派”三詩人。

26、 世紀病:出現在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的一種典型形象。他們或者在拿破崙時代長大,仰慕父輩的戰績與輝煌,但王權和神氣權的恢復使他們失去信仰,無所追求,在厭倦和無聊中打發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內向,憂鬱,與現實環境格格不入,在孤獨的漂泊中消磨生命。他們都是些富有才華的人,但悲觀望,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他們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狀態。有名的有版復多布里昂筆下的勒內,繆塞筆下的阿克達夫等。

27、 多餘人:出現在俄國文學中的一種藝術形象。沙皇專制下的農奴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很落後,優秀的知識分子受西歐啓蒙思想的影響,試圖有所作爲,但又找不到出路,於是苦悶、彷徨、憂鬱、痛苦。他們大都富有才華,不滿現狀,憤世嫉俗,同時又性格脆弱,對人生採取消極態度。他們有時尋找刺激,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傷害自己,有時沉溺無奈的傷感情緒中不可自拔,成爲社會的“多餘人”。著名的形象有奧涅金、畢巧林等。

28、 拜倫式英雄:在拜倫的《東方敘事詩》中,出現了一批俠骨柔腸的硬漢,他們有海盜、異教徒、被放逐者,這些大都是高傲、孤獨、倔強的叛逆者,他們與罪惡社會勢不兩立,孤軍奮戰與命運抗爭,追求自由,最後總是以失敗告終。拜倫通過他們的鬥爭表現出對社會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的憂鬱、孤獨和彷徨的苦悶。由於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徵,因此被稱作“拜倫式英雄”。

29、 “自然派”——19世紀俄國文學的一個派別,該派別領袖是果戈理。這一派的作家極力忠實“自然”即現實,,抨擊腐朽的農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慘生活,關注婦女的命運。在題材上多以小官員、職員、農奴等小人物爲主人公。體裁以小說爲主。

30、 批判現實主義——19世紀中期以後,隨着自然科學實證哲學的發展,隨着資本主義制度的進一步確立,歐洲逐漸形成一種比較冷靜務實的社會心理。文學上,浪漫主義逐漸衰退,客觀真實地描繪現實生活,用人道主義批判社會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細節真實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漸成爲作家們的主要傾向。20年代,斯丹達爾率先提出現實主義的文學綱領,後經巴爾扎克、俄國的別林斯基的進一步發展,形成理論支柱。創作上各國出現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紀成爲主要的文學潮流。

31、 “小人物”特指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一種小人物形象,他們在社會中處於底層,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來順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膽小怕事,成爲那些“大人物”統治的犧牲者,是被剝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對他們寄予同情與憐憫,並通過這類形象批判沙皇專制制度。

32、 憲章派文學: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無產階級性質的文學。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發生憲章運動,其間產生戰鬥性的詩歌,作者有工人活動家,也有普通羣衆,其作品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反映工人的苦難生活,表達爭取自由的願望,抨擊資本家的罪惡。大多采用歌謠體,節奏明快,格調高昂,語言通俗,有名的憲章派詩人有瓊斯、林頓等人。

33、 “奧勃洛摩夫性格”:奧勃洛摩夫是俄國作家岡察洛夫代表作《奧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他受過良好的教育,稟賦聰慧,也有上進的要求,但貴族子弟那種長期的寄生生活方式,已使他喪失了實際生活能力,逐漸精神萎靡,思想麻木,整日睡在牀上,成了一具活屍。這是俄國“多餘人”形象的一種,人稱“奧勃洛摩夫性格”。

34、 自然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期,產生於批判現實主義之中的一種文學思潮和流派。其特點是第一,強調寫真實,再現自然,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重典型化。第二,強調客觀性,要求作家不介入,不作價值評判,只做解剖家。第三突出科學性即自然法則,認爲人的性格、慾望、行爲都受制於生物規律,尤其是遺傳規律。該派的代表作家是左拉。

35、 唯美主義:起源於19世紀中期的一種形式主義文藝思潮,最初產生於繪畫領域,後來擴展到詩歌、小說、戲劇領域。這些藝術家反對浪漫主義的情緒外露詩風,也不滿現實主義的真實化傾向,明確主張爲藝術而藝術,走進藝術的“象牙之塔”。代表作家有佩特,王爾德等人。

36、 象徵主義:從浪漫主義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文學思潮和派別,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產生最早、影響最大、波及面最廣的一個文學流派。在西歐的文學史上,19世紀後期的象徵主義稱前期象徵主義,以與20世紀的象徵主義相區別。象徵主義重視藉助外在具體事物表達內心感受,注重聯想、暗示,講究詩歌的神祕性、音樂性以及“交感”手法。代表詩人有蘭波、魏爾倫、馬拉美。

37、 “忤悔貴族”:主要出現在19世紀俄國文學中。一般是理想的貴族知識分子,他們思想進步,有較高的精神追求。但由於腐朽、墮落的貴族生活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有意無意地就會做下一惡事,傷害了別人。當他們在特殊事件的觸發下,認識到自己自私行爲的惡果後,即會產生劇烈的心理變化,懺悔自己的所作所爲,最終轉變立場,批判本階級的罪惡本質。

38、 托爾斯泰主義:在托爾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對現實的無情批判以外,還熱切鼓吹悔罪、拯救靈魂、禁慾主義、“勿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觀點,宣揚一種屬於托爾斯泰自己的宗教“博愛”思想,人們稱之爲“托爾斯泰主義”。

39、 解凍文學——一愛倫堡的中篇小說《解凍》爲標題,在蘇聯的50年代,出現一批真實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家作品。在真之前,斯大林時代的文壇大都是歌頌文學,宣揚“無衝突論”,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飾生活、迴避矛盾的狀況,並且粗暴批判一些觸及現實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後,蘇聯第二次作代會召開,徹底糾正“左”的偏向,作家們開始大但地表現生活矛盾和衝突以及黑暗面。《解凍》一書結尾有“你看,到解凍的時節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評論界認爲解凍影射斯大林個人崇拜時代已經結束,將這股新的文學潮流稱作“解凍文學”。

40、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海明威爲代表的一羣作家、記者流落巴黎,他們在戰爭中斷飽受創作,失去了理想和生活目標,找江到生命的意義,精神抑鬱,心靈空虛,消極苦悶,常常在醉生夢死中消磨日子。法國作家斯泰因對海明威說:“你們是迷惘的一代”,於是這個名稱流傳於文壇。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扉頁上引斯泰因之語作爲題辭,成爲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

41、 揭發黑幕運動:20世紀初,英國出現了一種專門揭露社會黑暗,尤其是揭發名人醜事的新聞報道和小說的文學運動,稱爲揭發黑幕者。他們對國家政府、地方機構以及大工業集團存在的營私舞弊現象進行了揭露,並且通過宣傳的影響力,迫使有關部門對存在的弊端加以改進。代表作品爲辛克萊的《屠場》。

42、 硬漢形象:海明威作品中出現的一系列人物形象。這些人物有拳擊師、鬥牛士、獵人、漁人等,他們都具有一種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性格,面對暴力和死亡,面對不可改變的命運,都表現出一種從容、鎮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桑提亞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即是這種“硬漢”形象的精神境界。

43、 後期象徵主義:出現於一次大戰後的世界性文學潮流,20年代達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其創作手法延續到後來的各種寫作中。它的主要特點是: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增加冥想效應。

44、 表現主義:出現於世紀初的現代主義流派,它涉及繪畫、音樂、詩歌小說戲劇電影等各個領域。該流派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注重抽象化,變形,在戲劇中運用面具,注重的真幻錯雜,使用象徵和荒誕的手法。代表作有卡夫卡奧尼爾等。

45、 意識流小說:於20世紀初興起於四方影響及世界的一個文學流派。它一般着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爲主要特徵。代表作家有喬伊斯、伍爾芙、 普魯斯特、福克納等。40年代後,純粹的意識流小說已不復存在,但其寫作技巧已滲透進後來的各種創作中。

46、 超現實主義:一次大戰後興起於法國的一個文學藝術流派。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它由一批年輕人組成,進行超現實試驗,反對邏輯理性的思維活動,推崇潛意識和夢幻,探索純粹的無意識的精神活動。1924年,代表詩人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系統闡述其宗旨和理論觀點,宣佈超現實主義運動正式誕生。

47、 未來主義:20世紀初葉出現在歐洲的一個文學藝術流派。它興起於意大利。波及歐洲各國。其宗旨是同舊的文化傳統決裂,在內容和形式上追求徹底的革新。力求表現未來的世界和人,把文學變成現代生活的動力學,描寫運動中的物和人,如旋轉的機器、奔馳的汽車、翱翔的飛機、賽跑的運動員,讚美運動感、力感,顯示一種立體風格。在形式上喜歡運用自由不羈的字句,打破規範,還經常搞文字遊戲和圖案拼貼、組合等。代表詩人有馬裏內蒂、馬雅可夫斯基等。

48、 意象派: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以英國的龐德爲代表。意象派詩歌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泄感情,不宣講道理,一切通過意象來暗示。與象徵主義的區別在於:象徵主義重飄忽的音樂性,意象派則近堅實的雕塑性;象徵主義常用隱晦的象徵或神祕的夢幻暗示某種心理狀態,意象派則用鮮明、質感、凝鍊的意象來與詩人的情思融爲一體。意象派受中國古典詩詞和日本俳句的影響。

49、 存在主義文學:20世紀30年代風行於法國的一個文學流派。它深受存在主義的荒謬與痛苦、人的被異化,不拘一格地運用表現手法、傳統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各種技巧,體裁是小說與戲劇。代表作家有薩特、加繆等人。

50、 荒誕派戲劇: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的反傳統戲劇流派。荒誕派戲劇家提倡純粹戲劇性、通過直喻把握世界,他們放棄了形象塑造與戲劇衝突,運用支離破碎的舞臺直觀場景、奇特怪異的道具、顛三倒四的對話、混亂不堪的思維,表現現實的醜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達到一種抽象的荒誕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庫、貝克特等人。

51、 新小說: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新小說派的作家認爲世界是荒誕的、虛無的和不真實的,那種虛構情節、編造故事、塑造人物的傳統小說是對讀者的愚弄與欺騙,小說以描寫人物性格和感情爲主的時代已經過去,傳統小說無法表達現代人複雜多變的內心生活。他們主張作家“毅然決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裏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他們在小說中拼貼的碎片,以物代人,創立純粹的寫物風格。代表作家有羅布——格里耶、西蒙等人。

52、 黑色幽默:20世紀60年代流行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所謂“黑色幽默”,實際上就是用喜劇的形式表現悲劇的內容,“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世界,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的嘲諷態度。黑色在英語中常常有陰暗、神祕、死亡的色彩,在幽默上加進黑色,就成爲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黑色幽默小說中出現的是反英雄的人物、反小說的敘事方式,整體上具有寓言性。代表作家有海勒、馮尼格特、品欽等人。

53、 魔幻現實主義:20世紀中期風行於拉丁美洲的一種小說流派。它主要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以此表達拉丁美洲獨特的歷史現實。小說融進了許多該大陸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習俗,極富民族特色,成爲拉丁美洲的一道文學風景。代表作家爲馬爾克斯、魯爾福等人。

54、 境遇劇:薩特對自己戲劇的稱謂。其劇作不按傳統戲劇的原則處理環境與人物的關係,而是給人物提供一定的環境,強調人物在環境中選擇自己的行動,造就自己的本質,表現自己的性格和命運。這種劇實際上是在演繹薩特自己的存在先於本質、他人即地獄、自由選擇等存在主義哲學觀點。這些劇曾在上演時造成轟動效應。

55、 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該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的男女青年,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喜穿奇裝異服,厭棄工作和學業,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以浪跡天涯爲樂,蔑視社會的法紀秩序,反對一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抵制對外侵略和種族隔離,討厭機器文明,他們永遠尋求新的刺激,尋求絕對自由,縱慾、吸毒、沉淪,以此向體面的傳統價值標準進行挑戰,因此被稱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56、 《僞經》:是借用《借約》中的人名、篇名所寫的模擬之作。其中收錄了寫於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但未收人《舊約》和《次經》的著作。

57、 《次經》:共15卷,收進了許多希伯來人亡國後的小說、哲理詩集和宗教詩文,這些作品從未由入正典《舊約》。

58、 《死海古卷》:是希伯來人留下的最後一批經典,於1947年在死海西北岸的山洞裏被發現。內容除《以斯貼記》外,包括了全部的《舊約》和《次經》《僞經》的部分篇章的古樸本,還有猶太教社團的法規、講道材料和各種文抄等。大約編寫於前2世紀中葉到公元1世紀。

59、 懸詩:阿拉伯早期詩歌的代表,對後世詩歌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麥加朝覲天房,朝覲前,在麥加附進進行集中活動,並舉行賽詩會,詩人朗誦自己的作品,獲勝的詩用金水抄寫在麻布上,掛到古廟的牆上,宛如一串明珠掛在脖子上,人們稱之爲懸詩。

60、 俳句:日本民族創造的一種最短小的詩歌體裁。由“5、7、5”的3句式共17個音組成。俳句一般表現人對事物的瞬間印象,含蓄、凝鍊,追求一種淡雅、靜寂和雋秀的意境。俳句的代表作家是鬆尾巴蕉,有俳聖之稱。

61、 柔巴依:意爲四行詩,波斯傳統詩體,第一二行押韻,類似中國的四言絕句。主要探討自然、人生、社會、宗教等問題,抨擊了社會上的腐敗現象,譴責權貴和上層宗教人士。

62、 白樺派:日本近代文學中的一個創作流派,由同人刊物《白樺》而得名。這些作家追求個性解放,提倡人道主義精神,強調人的尊嚴和意志,在創作技巧上有許多革新。主要作家有志賀直哉等。

63、 自然主義:20世紀初日本文學中一個重要流派。在藝術上主張作家要排除一切目的和理想,如實地表現自我,描寫自然,冷靜、客觀地描寫事物,要求作家自我懺悔和自我暴露。代表作家有田山花袋、島崎藤村等。

64、 旅美派:又稱敘美派,產生於20世紀初的阿拉伯地區的文學流派,由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組成。代表作家是黎巴嫩詩人紀伯倫。

65、 埃及現代派:第一世界大戰後在埃及形成的文學流派,後擴大到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等國家,該派流的代表作家爲著名的塔哈.侯賽因。

66、 戰後派:在日本,相對於老作家,戰後登上文壇的第一批新作家被稱作戰後派,該派以1964年創刊的《近代文學》雜誌爲中心,以尊重個性、藝術至上爲基本精神,提倡文學獨立於政治之外,主張作家不受政治黨派和理論束縛。有名作家有三島由紀夫、安部公房等。

67、 第三新人:日本50年代後,經濟開始復甦,文學發生新的轉變,出現第三新人流派。他們以纖細的感覺和小市民的意識取代了戰後派雄心勃勃的風格,嫌惡政治性的意識形態,重視日常感覺,與私小說一脈相承。

68、 新感覺派:該派深受西方代主義影響,屬於日本的現代派文學。他們懷疑和否定傳統文學,力圖在表現形式上標新立異。他們主要依靠直觀、直覺把握客觀事物,在創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達方式,新奇的文體和辭藻,刺激人們的感官。大多作品中滲透一種神祕主義和悲觀主義思想。代表作家爲川端康成、橫光利一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