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法語學習

2017傅雷翻譯獎背後的譯者之聲

本文已影響 3.97K人 

第九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獲獎作品日前已揭曉,希望能通過本次翻譯獎背後的譯者之聲,對大家的法語學習之路有所啓發。本文由法語人微信公衆號(ID:fayuren123)授權轉載。

ing-bottom: 81.09%;">2017傅雷翻譯獎背後的譯者之聲

2017年11月25日,第九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獲獎作品在廣州方所書店揭曉。作爲文化擺渡人的譯者們也從作品背後走出來,站在了讀者的面前。

頒獎現場有什麼亮點?譯者們是如何看待翻譯與語言學習的?評委眼中好譯作的評選標準到底是什麼?

在頒獎現場,衆多評委老師都說出了自己的專業見解,法語人也有幸採訪到部分入圍或得獎的譯者們,聆聽了他們對於這些問題的見解。

請看法語人小編從現場發回的報道及譯者專訪內容吧!

擺渡無言,精神永存
——深切懷念林雅翎女士

譯者之光不侷限於獎項帶來的鮮花與掌聲,更體現在譯者留下的作品與精神。

在正式揭曉獲獎結果之前,評委們一起上臺進行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環節——致敬已故的法國著名譯者、傅雷翻譯出版獎常任評委林雅翎女士。

早在2012年莫言獲得諾獎之前,林雅翎女士便是第一位將其作品翻譯成外語的譯者,也是國內衆多重要文學作品外譯的媒介人。如果沒有像她這樣的文化擺渡人,便沒有中國文學的順利走出去。

本屆傅雷翻譯獎評委之一,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副主任、法語譯者王鯤先生是這樣評價林雅翎女士的:“她會從文化的層面、作者的層面、受衆的層面去考量我們的文化翻譯。

關於翻譯,林雅翎女士曾用“un petit supplément d’ âme”總結一部好作品的重要成因——總會有一點譯者靈魂的添加。

好的譯者不僅好在外語水平,也好在其自身的文化精神內涵。對於林雅翎女士的懷念,是傅雷翻譯獎給予譯者的另一枚珍貴的獎章,因爲它體現了獎項對於譯者的尊重,對於翻譯價值的詮釋。

“榮耀屬於譯者!”
——2017傅雷翻譯獎獲獎結果揭曉

每一個羣體都需要大衆的關注,翻譯羣體同樣如此。在很多時候,優秀的譯者們都是在作者背後默默耕耘,因此他們更值得一個機會去接受鮮花與掌聲。

在2017年的傅雷翻譯獎平臺上,是哪幾位譯者摘得獎項呢?下面請看結果揭曉:

文學類

獲獎者:林苑

獲獎譯作
《重返基利貝格斯》
索爾•沙朗東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九久讀書人聯合出版

頒獎詞

“ 索爾·沙朗東的《重返基利貝格斯》以回憶和紀實相結合的筆法,通過一個最終成爲叛徒的戰士形象展示了20世紀的很長一段時期裏,愛爾蘭共和軍的奮鬥歷史,震撼人心。翻譯這樣一部小說不僅需要了解愛爾蘭共和軍的整個歷史而且需要了解這個地區整個一段時期的歷史,林苑的譯本忠實地做到了這一點,在譯本中,中國讀者可以看到作者把虛構和史事,把故事和思考結合在一起的做法。這是一個很好的譯本,文筆緊湊,配得上當年獲得了法蘭西大獎的原著。”

社科類

獲獎者:張祖建

(出版社代表代領獎項)

獲獎譯作
《世界的苦難 : 布爾迪厄的社會調查》
皮埃爾•布爾迪厄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頒獎詞

“ 本屆社科獲獎的這個著作分量很重,特別是用來理解法國當代社會很重要。而且這本書是代表法國社會學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學派。布迪厄確立了理論,他的學生做了實地調查來樹立老師的理論。這本書是很厚重的書,也就是說譯者也下了很多功夫來翻譯此書,而且翻譯的非常準確。這很難,譯者翻譯了很多種語義,因爲這本書的訪談涉及到了很多不同的人,包括一些基層的法國人,北非的移民。我們也覺得這本書對研究中國極具參考意義,特別是研究遷移的這部分內容。”

新人獎

獲獎者:馬潔寧

(出版社代表代領獎項)

獲獎譯作
《托克維爾:自由的貴族源泉》
呂西安•若姆厄 著
三輝圖書、灕江出版社聯合出版

頒獎詞

“托克維爾已經成爲影響當今中國思想界文化界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化家。如今還沒有一部全面的介紹托克維爾的生平,探討托克維爾整體思想脈絡的專著,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譯者雖爲新人,但她已具備了處理重大題材的良好能力。整體把握準確,註釋編輯完整,還原了書的原貌,令讀者可以全面的體會該書的價值所在,從而加深對托克維爾思想體系的理解。”

走進傅雷獎項,傾聽譯者之聲

羣訪環節
(各媒體提問)

Q1:請問畢飛宇老師,您覺得法國的文學對於當代中國的意義在哪裏?(南方晚報記者)

A1: 我是一個法國文學愛好者。個人非常喜歡法國的文學和作家,這可能跟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有關,也應當說是跟傅雷先生他們這一代優秀的法語翻譯家有關。許許多多的大作家,如果遇不到好的翻譯,是很容易被埋沒的。法國文學正是因爲有了傅雷先生等一羣譯者,對衆多中國當代作家都有很大的影響。

Q2:各位老師好,請問傅雷翻譯獎的評獎標準是什麼?(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記者)

A2(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董強先生):
翻譯的標準是一個永恆的難題。因爲翻譯是一種藝術,又是一種技巧,同時又跟閱讀、跟人對文字的感覺連在一起。我想翻譯還是有一定的評判標準的。比如,去年社科類獎項空缺,原因就是社會科學中有些根本性的概念沒有通過譯著傳遞出來。

我在講課時,經常跟學生講到“作品跟作者的核心價值,有沒有在譯文中體現出來?”,如果讓我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就是(評獎)標準。一個作品能夠讓那麼多人去閱讀,肯定有一個核心價值在另外的語言裏體現出來。所以,當我們從譯文當中感受不到在原文裏的這種東西時,我會認爲他是不太好的譯文。反之,我們認爲它就是好的。在翻譯中,完美不存在,總是有值得批評的地方,但是核心的東西需要在新的語言氛圍、文化氛圍中再次復活,這個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評判標準。

A2(2017傅雷翻譯出版獎評委會主席:端木美女士):
在傅雷翻譯獎裏我們提出了四個要求。第一,原著在法國的影響力和它的水平高低,因爲水平和影響力是相關的;第二,中文譯文的準確性,中文譯文要好;第三,書的編輯和出版要到位,要非常標準;第四,這本書有可能在中國讀者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就依靠我們大家對各界的瞭解。所以一般地說,我們堅持這四個標準。

譯者專訪
(法語人提問)

受訪者:黃雅琴
2017傅雷翻譯獎文學類獎項入圍者
入圍譯作:《語言的第七功能》

A1:一些讀者評價您的譯作內容具有一種"未來感"。說到未來,想請問您:作爲譯者,您對於語言翻譯工具是怎麼看的?或者說您認爲人工智能在未來會如何影響翻譯?

Q1:我沒想到有讀者對作品的評價是有"未來感",聽了之後會覺得有靈魂相撞的感覺,很雀躍。

其實,我是業餘做翻譯,也會爲SCIENCE&VIE雜誌翻譯一些科普文章,本職工作是做出版。

我比較傾向:科技會進步,會在翻譯方面越做越好。我是持一個比較樂觀、比較善意的態度來對待這件事。因爲我覺得它可以解決大家的很多麻煩,解放勞動力,其實做翻譯有時是很辛苦的,如果有科技的幫助,我們何樂而不爲?也有很多譯者會問“你不怕失業嗎?” 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就像幾百年前蒸汽機發明時,的確很多人失業了,但是它減輕了整個人類的勞動。

我相信,時代進步後,工具可以爲我們騰出更多的時間。我還是可以繼續當翻譯,但工具可以幫我解決很多繁瑣的事。前不久我爲SCIENCE&VIE翻譯時,也曾瞭解過法國人的觀點:他們認爲人類應該只發展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不要將其發展得太完全。但我認爲科技發展是超乎想象的。機器翻譯會進步,可能它一開始會先取代文書公函類的翻譯,但文學翻譯是比較靠後的種類。一個譯者曾說過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觀點:說不定機器深度學習會學習得更好,更加理解譯者的意圖。既然時代在變化,科技在進步,那我們就應該擁抱它。

Q2:在翻譯作品時,比如《語言的第七功能》,如果涉及到專業性強的內容,您是會對讀者有所要求還是會翻譯得更加通俗易懂?

A2:因爲我本身是學過語言學的,所以覺得理解這本書並不難。而且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學術性也不算太強,所以基本沒做什麼處理。不過這本書人物非常多,在對人物做註解的時候,我會寫出:爲什麼會提到這個人,他和文章有什麼關係。

受訪者:馬振騁
2017傅雷翻譯獎文學類獎項入圍者,2009傅雷翻譯獎文學類獎項獲獎者。國內著名翻譯家。代表作:《蒙田隨筆全集》、《小王子》、《人都是要死的》。
入圍譯作:《攪局者》

Q1:您覺得“語言天賦”存在嗎?您是怎麼看待這種說法的?

A1:我覺得是存在的,但還需要從小就啓蒙。我瞭解到,有一個小孩,沒有學過英文,但看到英文他可以讀出來。我覺得關鍵還是要啓發小孩,做家長的買書回來,可以提醒他哪些地方有趣,引導他去看(而不是命令)。啓發使孩子獲得的能力,可以說是天賦,也可以說是後天養成的能力。這是一個很模糊的界限。

Q2:您覺得語言學習者要達到什麼標準才能夠提筆翻譯?

A2: 這個跟你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關。你可以把你的思想講清楚,那麼你就可以開始翻譯了。翻譯就像游泳一樣,儘量寫,越寫越會寫。有的學生做題做得很開心,爲什麼呢?因爲他做題做得很順。

關鍵是練習,沒有前面的練習,就不存在後面的進步。我寫東西,訓練的辦法就是跟朋友寫信。以前的人用紙張寫信,很容易就寫出來;現在的人用電腦寫信,覺得把事情說出來就完了,然而抒情的部分就沒了。民國文人寫的書信,都是很有感情的,它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也是慢慢書寫纔有的。所以,在翻譯中,技術是一個方面,感情也是一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Q3:您在翻譯當中有什麼長久以來堅持的習慣?

A3:不要太猶猶豫豫,想到就去做;做做就會感興趣,做得順了就有興趣了。我在家裏做翻譯的時候,桌子總是是打開的,書、字典都準備好了,我一下高興了就坐下來翻譯。不要像練氣功一樣,什麼都準備好了再開始。可能你一個早上做的東西都是白費功夫,但白費功夫本身也是一種鍛鍊

第一,要培養興趣;第二,要堅持;第三,一直得不到成果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人家問我爲什麼翻了那麼多書,其實都是靠零零碎碎、一步一步堅持下來的。

受訪者:馬潔寧
2017傅雷翻譯獎新人獎獲得者
獲獎譯作:《托克維爾:自由的貴族源泉》

Q1:Traduire, c'est trahir. 您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A1:我覺得這句話並沒有說錯,畢竟概念從一個語境到另一個語境的遷移勢必會伴隨不少變化。但這並不意味着要走虛無主義的極端,認爲翻譯就失去了意義。一方面,沒有人能夠精通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因此要接受外國文化就必須通過閱讀譯本。事實上,我們並沒有其他選擇。另一方面,一個譯本相對於原始文本來說,無論如何都已經成了新語境下的新文本。因此,新語境應當被納入到對後者的考量範圍內。而如何在新語境下駕馭文本,這主要取決於譯者的主觀判斷。譯者翻譯正如西西弗斯將大石推往山頂,明知到不了,卻仍值得一試。人免不了一死並不等於人生不值得一活。翻譯是否意味着背叛,這句話並不值得討論。

Q2:您作爲讀者時,判斷一本書翻譯質量的標準是什麼?

A2: 就是看譯文的“翻譯腔”是不是明顯,有時候看到譯文能夠猜到原文(英文,法文)的句子結構。

翻譯在讀者與作家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樑,我們在書籍中感受到的閱讀的與文化碰撞的快樂,其中凝聚了大量譯者默默耕耘時的心血。

關注傅雷翻譯獎的終極目的,並不是關注獎項花落誰家,而是將讀者的目光投射到譯者身上,關注譯者,關注更多爲中外交流貢獻力量的人。

文字/編輯:法語人編輯沐橙園、 Irène
圖片來源:法國文化 

聲明:滬江網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發現本網站發佈的信息包含有侵犯其著作權的鏈接內容時,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做相應處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