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英語文化

淺談旅遊翻譯中的跨文化意識

本文已影響 2.54W人 
ing-bottom: 81.09%;">淺談旅遊翻譯中的跨文化意識
論文關鍵詞:旅遊翻譯 跨文化意識 文化信息
論文摘要:本文以旅遊翻譯中的跨文化意識爲出發點,通過具體實例,從旅遊翻譯所涉及的地名、景點名稱、歷史人物名字、詩詞、楹聯的翻譯以及語用意義、文化信息處理等幾方面闡述了跨文化意識在旅遊翻譯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跨文化意識是旅遊翻譯圓滿完成文化傳播重任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這一觀點。
旅遊翻譯是爲旅遊活動、旅遊專業和行業所進行的翻譯實踐活動,屬於專業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際活動。由於旅遊翻譯是在各種文化的差異中,甚至是在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碰撞中進行的,所以,同其他類型的翻譯相比,它在跨文化交際這一特點上表現得就更爲直接、更爲突出、更爲典型又更爲全面。跨文化意識進而也自然成爲旅遊翻譯圓滿完成文化傳播重任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一、地名、景點名稱的翻譯與跨文化意識
地名、景點名稱等專有名詞的翻譯方法大致可分爲音譯、直譯、意譯、意譯加音譯、直譯加音譯、意譯加註等,但在何種情況下采用何種譯法就需要譯者具備敏銳的跨文化意識。
地名的翻譯多采用音譯法,如Beijing , Shanghai , NewYork,London等。當然除此之外,在含有表示地理類別的普通名詞的地名中.普通名詞通常譯音.如the Gulf ofMexico(墨西哥灣),the Philippine Islands(菲律賓羣島),Liaoning Province(遼寧省),the city of Shenyang(瀋陽市)等。拼音是一種語音符號,語音符號與人類交際的關係是極爲密切的,因爲人類交際其實就是一個以獲得目的爲意義的從編碼到譯碼的心理活動過程,該過程的基礎就是首先必須有一套約定俗成的交際規範或符號譯碼。不規範或錯誤的漢語拼寫就相當於錯誤的符號譯碼,會給跨文化交際帶來諸多困難。
景點名稱的翻譯主要偏重文化內涵的理解,音譯往往是不得已而爲之,音譯過來的東西往往無法從字面上看出其內涵,有時會使譯文讀者產生文化隔膜,給理解造成困難。因此譯者在翻譯時不應採取“一刀切”的態度,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如此時還單純地採用音譯而忽略“意”,則無法成功地跨文化交際。因此,採取保留原文形象及其內涵的譯法成爲了重中之重。如蘇州著名園林“拙政園’,譯爲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就要比Zhuozheng Garden要好得多,因爲“拙政園”是明朝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辭職回鄉後在元大宏寺遺址所建造的別墅,並借用近代潘岳《閒居賦》中“拙者之爲政也”爲園名。如果是導遊口譯的話,還可以解釋其歷史背景,使旅遊者不僅被美麗的景色所吸引,而且沉浸在深遠的歷史情思之中,進而充分保留原文文化及歷史內涵。
二、歷史人物名字的翻譯與跨文化意識
幾乎所有人名的翻譯都趨同於地名譯法、音譯。例如:Marx(馬克思),Clinton(克林頓),Lu Xun(魯迅)等,但也有些人名若按照現在的規定是不合規範的,但由於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人們己經習以爲常,若突然改變,可能會引起混亂,這時最好保留原譯名。如Bernard Shaw譯成肖伯納而不是“伯納肖”,Shelley譯爲雪萊(特指英國詩人)而不是“謝莉”。同樣,中國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被譯爲Confucius而非Kongzi,孫中山被譯爲Sun Yat-Sen(由孫逸仙音譯而來)而非Sun Zhongshan.
對於人的稱呼除了名字之外,外號也是其一,由於人的外號往往準確生動地體現了人的某一特徵,如果音譯其內涵則無法被人瞭解,也就稱不上是外號了,因此,外號一般意譯。例如,Iron Lady(鐵娘子,指撒切爾夫人),Cinderella(灰姑娘),Li Kui the Black Whirlwind(黑旋風李遴)等。
語言既是文化載體,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作用下必然會產生附加在詞彙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聯想意義。不瞭解這種聯想意義的差別,就不能完全接受一個詞所承載的全部語言信息量,這也是跨文化意識在旅遊翻譯中的一個重要體現。

三、語用意義與跨文化意識
由於語用失誤是導致使用英語的中國人跨文化交際故障的一個重要根源,因此譯者應對語用意義予以高度重視。如中文中的“芙蓉”既可指“木芙蓉”,亦可指“水芙蓉”(《應用漢語詞典》,2000:374),但是隻可在指示意義、認知意義、概念意義上相提並論,因爲僅譯成英語中的"lotus”後,便出現了交際故障。"lotus”僅指“水芙蓉”,不包括cotton rose木芙蓉)。前者即“荷花”,屬睡蓮科,蓮屬,後者屬錦葵科,木模屬。兩者的學名分別爲Helumbonucifera和Hibiscus mutabilis(餘樹勳、吳應樣,1995:159/336),英語中尚未有“ wood lotus”和“water lotus”這樣的表達法。可見中英文理解上都存在語用語言失誤。比如,毛澤東詩句“芙蓉國裏盡朝魂暉”中的“芙蓉”應爲“木芙蓉”(《唐詩鑑賞辭典》,1983:1381)。然而,的確有將其譯成"lotus”水芙蓉的(黃龍,1993:96)。
四、詩詞、楹聯翻譯與跨文化意識
導遊詞中常引用各種類型的古詩詞,所以翻譯古詩詞是導遊翻譯的又一大特點,也是一大難點。導遊詞中所引用的詩詞,主要是供導遊員在給旅遊者介紹景點時用的
。要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能較好地將旅遊者帶人特有的“譯境”。譯詩猶如寫詩,是藝術的再創造。而古詩詞用語多較精煉,且寓意深刻,這就要求譯者具備很高的跨文化翻譯素質。例如,宋朝詩人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的前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中,“六月”指的是夏曆六月,不能直接譯成“June"或者“sixth month";其次,詩開頭的兩字“畢竟”主要是爲了藉助它強調“風光不與四時同”的特定地點與時間。所以,爲了使外國遊客更好地理解這首詩,如下翻譯較爲恰當:"After all it’s the West Lake in summer layingscenes no other seasons have got.”進而很好地將詩中寓意傳達給讀者。
貼於或刻寫在景點楹柱上的對聯也被習慣稱爲楹聯。楹聯作爲中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充分地傳遞了中國特有的文化。景點的講解若與楹聯的譯介相結合不僅會宣揚中國文化,使兩者相得益彰,還會使導遊服務平添佳趣。楹聯的譯介跟古詩詞的翻譯一樣,也是導遊翻譯的跨文化交際之難點。有人把楹聯稱爲張貼的詩。但它又不同於詩,它較詩更精練,句式更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楹聯的成功譯介取決於對文化內涵的瞭解、翻譯策略的選擇、順暢通達的文字及背景故事的結合。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
五、文化信息處理與跨文化意識
導遊翻譯屬信息文本翻譯,所以翻譯時“要重達,便是漏譯一兩句也無關宏旨”(羅新璋,1984)。當然,我們還須看到問題的另一面,不少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信息都應儘可能通過翻譯傳遞給海外旅遊者。在此方面,導遊翻譯要比其他翻譯形式更具靈活性和可行性。例如,作爲中國常見的植物,“雨後春筍”被漢文化的大衆普遍理解爲“欣欣向榮、大片出現”的象徵,而英國環境中缺乏“竹筍”這一實物,因此如果照實翻譯成 babmoo shoots after springrain,難以讓外國遊客產生同等感受。所以可以翻譯成mushroom after spring rain“雨後蘑菇”),因爲“雨後蘑菇”是國外常見的現象,能夠使他們領會到源語的含義。
此外,導遊翻譯還應經常琢磨如何創造新詞,提供更多有趣的背景故事。如在介紹“女兒紅”( Daughter’ swine).“狀元紅”(Scholar’s wine)時除了概括性的介紹其爲紹興酒外,還可以介紹兩個名字所蘊涵的風土人情、民俗故事。在參觀蘇州寒山寺時,可以介紹其名字的來歷等。
隨着全球化的不斷髮展,不同文化間的時空關係也逐漸被打破,而旅遊資料翻譯恰好起到了橋樑的作用。因爲存在文化差異問題,因此爲了既忠實原文,又增加外國遊客興趣,就需要譯者合理地運用跨文化意識進行有效翻譯,從而彌補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