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英文名句摘抄

淺析外語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本文已影響 1.47W人 

[論文關鍵詞]外語能力素質教育外語學習技能外語思維訓練新教育技術
  [論文摘要]21世紀外語教學應體現素質教育理念,重視能力培養。外語能力結構研究對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培養學生外語能力有積極意義。對外語學習技能的培養可以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培養“五種學習能力”,外語思維的訓練手段除可以採用三種策略外,教師還應明確幾點認識。此外現代化教育技術在促進外語各方面能力提高方面也必將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1996年我國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面向2l世紀,教育受信息技術、知識經濟、新教育技術、教育現代化、國民素質教育等影響,課堂教學從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到教育目標、教育理念與以往的傳統教學相比,將會有質的飛躍。課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加強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成爲教育的主旋律。外語課堂教學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成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中心議題。
  盛行於20世紀20-50年代的行爲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觀,以教師爲教育主體,強調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和對學生的獎懲,以刺激——反應學習理論爲基礎,揭示關於學習的各種規律,如桑代克(I*nomdikeE.L.1874一l949)的效果率、頻因律;巴甫洛夫強化律;格思裏(E.R.Guthrie1886-1959)的接近律等,至今在外語教學中仍然發揮着重要作用。體現爲課堂教學中循序直接法、聽說法、口授法等教學方法的廣泛應用,這些外語教學方法雖然重視語言的實踐練習,擺脫了語言教學理論化的傾向,但教學仍然重視傳授語言知識,把掌握外語語言作爲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重視外語技能的培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成爲教育改革主流,該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觀以學生爲教育主體,提倡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重視學習結果的質量“”。由於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更接近學習的實質,現代外語教學方法的研究也從重視外語技能培養逐步深化爲以智育爲主,滲透他育,教給方法,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積極尋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教書與育人、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等的最佳結合點,實施有效的素質教育教學實踐活動。
  外語是一門以教會學生運用外國語言爲目的的學科,運用語言本身就是心理現象,運用語言的過程就是心理活動過程,因此從瞭解言語活動的心理特點和學習外語、掌握外語的心理活動規律入手,探索外語能力培養問題是有效途徑。
  二、外語能力的結構
  外語能力常被與人的先天稟賦混淆起來,解釋爲人生來就獲得的一種特殊的天賦。實際上人不可能獲得任何與生俱來的外語能力。所謂語言天資只不過是一種便利學習語言的生理上的可能性。無論天資如何,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有效的學習,都有可能很好地掌握外語。外語教師的基本任務應該是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外語能力,以幫助學生順利的掌握外語。這些外語能力一般可劃分爲:掌握一定語言規範的能力、外語語感和外語思維“。
  (一)掌握語言規範
  這主要是指外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各語言系統中語音、語法、詞彙等外語知識的傳授,學習的指導,還要重視對掌握這些語言規範的能力的練。
  外語語音能力包括外語語音(音位)的辨音能力;發音系統的控音能力以及再現外語的模仿能力等。外語詞彙能力包括形象記憶力;近義詞的區分力;詞彙的認知理解力;-熟詞的快速反應及應用能力等。外語語法能力包括xl,句子成分的分辨能力;對外語語言結構和語法成分的感悟能力;新語法知識的再現能力等。這些能力構成言語能力的外殼,掌握這些能力需要注意、直覺感知、記憶、創造等智力因素的滲透,也受自信心、興趣、情感、意志、心理狀態、性格、氣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語語言規範的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控制者角色,成爲自我節學習(BarryJ.Zimmerman1994)的教練或顧問,使情感教育成爲主體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教師要善於運用自己的情感來引導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情感,注重情商與智商的相互關係,把主體性教育、個性教育、素質教育的理念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去。
  (二)外語思維
  如前所述,語音、詞彙、語法等能力只是語言的外殼,它要圍繞者一定的思想內容而體現功能,理解和表達語言內容就是思維的過程。就思維形式而言,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比較、分析、綜合的思維過程,在運用任何一種語言時都是共同的;而就思維內容而言,卻完全是另一回事_2。正如中國人看到烏龜想到罵人,日本人卻想到長壽,中國人看到白色想到葬禮,西方人卻聯想到婚禮一樣,外語思維與本族語思維不可能完全相同。別里亞耶夫曾經實驗證明外語與思維可以直接聯繫J(,因此,在培養外語技能過程中,注意外語思維的訓練,把外語思維能力當作有效進行言語活動的重要能力來培養,由此促進學生分析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外語語感
  外語語感是學習者對外語語言的感性反映,體現於以下三大結構當中:一是反映詞與所標誌的意義之間的關聯;二是反映語音、詞彙、語法、修辭等語言特點間的關聯;三是反映不同語言體系間的關聯。“語言關聯的所有這些感性反映形式構成巨大而複雜的感性複合體”便是語感。
  人在掌握語言時有時已經直接體驗到,但並未意識到這些關聯,所以語感使人能夠不必意識到語言的特點而實際掌握語言。就外語語感的形成而言,先天的素質、語言的理論知識、足夠的言語實踐是重要因素J(。其中先天素質並不起決定作用,語言知識有助於語感的形成,但知識本身不能導致語感的形成,言語實踐是形成語感的決定性因素。教師調動學習者的實踐意識,幫助學習者儘早形成外語語感,把語感當作重要的外語能力之一來培養,是綜合能力培養的一個補充。
  三、外語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幫助學生學會五種基本的學習技能
  1.五種技能。
  (1)時間規劃和管理
  學校教育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計劃要處理好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的關係。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時間,按照“精講多練”的外語教學原則,通過講解、提問、重複訓練等方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方式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喚醒學生有效利用學習時間的意識,在規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任務。目前對這種學習能力的培養還僅侷限於佈置作業、提出思考性問題、以及課堂小測驗等方式。在倡導自主學習的今天,通過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學生準確評價自我,達到自我監控,從而有目的地根據自我學習結果來調整xl,-所學內容應投入的精力。
  (2)提問與摘要
  學校外語教學是以教學大綱、教材爲核心開展,通常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瞭解教材編寫的體系、結構、知識的內在聯繫。xl,-~生的要求是準確的記憶、熟練的應用。這對外語技能的提高是必要的。以自主學習爲目標的外語教學是圍繞訓練學生提問意識,讓學生在掌握詞彙、語法、修辭的基礎上深刻理解文章,抓住難點重點,學會獨立解決問題展開的。做摘要是有效、準確地記錄蒐集到的重要內容,系統整理所掌握的語言知識的過程。學生會提問、善於做摘要實際上就是掌握了兩種自我調節的技能。
  (3)記錄
  記筆記是自我調節學習技能中一向複雜的任務,它包括傾聽、分析、選擇和書寫等一系列活動。記筆記包括記錄和修改兩個步驟,記錄策略的主要功能在於促進信息提取,便於日後複習;修改策略的主要功能在於促進記憶。持續修改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消化所學內容。目前我國的基礎階段外語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用外語授課的情況很普及,用外語記筆記,在提高外語聽、寫、記憶能力方面有積極意義。
  (4)考試預測和準備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最根本區別就在於教學是圍繞考試的指揮棒轉還是圍繞着人才能力培養來進行。考試作爲教學、學習評價的一個重要手段,在素質教育中仍然會發揮重要作用。影響考試的因素很多,如外界壓力、疲勞、重視程度等,儘管如此,有良好的準備纔可能取得好成績也是不爭的事實。充分的考試準備是指學習期間的定期複習、考前的系統複習和考後的總結性複習。良好的複習在於對知識重點難點的認識、掌握,由此也得出恰當的預測。提高考試預測能力,可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時也減輕考試焦慮。
  (5)寫作與表達
  寫作貫穿外語學習的全過程,與會話共同構成外語表達。作爲外語技能之一始終受到重視。寫作過程中需要考慮文章結構,詞彙、語法、句型的準確運用,修辭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對外語語言運用的準確程度要求得更高一些,因此,與圍繞一個話題會話相比,學生在動筆之前往往已經存在困難心理。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對外語語言運用、外語思維的訓練都是必不可少的。

ing-bottom: 100%;">淺析外語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2.技能訓練策略
  對上述五種外語能力的培養可從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人手開展訓練。自我效能是指對自己的學習或操作可能達到的水平的一種自我知覺或信念。建立一種自我調節的學習模式通常需要自我評價一目標設置一學習策略執行一學習結果監控這樣一種循環模式3j(,從而評價自己學習行爲和學習結果之間的聯繫。
  外語教師在訓練過程中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合理規劃、利用有效學習時間;通過家庭作業、測驗、閱讀理解等,指導學生對自己現有外語水平做準確自我評價;讓學生思考目前自己所運用的學習方法的不足之處,據此制定計劃,設置目標;爲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評價新策略的有效性,總結以新的學習策略學習後所獲得的成績,使學生獲得自信心。當學生逐漸完善自我效能感時,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學習效率以及完成其他任務的自律性也會大大增強。
  (二)促進思維的教學策略
  20世紀60年代以後出現的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時腦內的加工過程,注重教學操縱和對學習的量化研究。學習和思維不是彼此獨立的,學生在思維活動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也學會了思維,兩個過程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的思維是成功的關鍵。按照斯騰伯格(Steniberg1985,1988,1996)的思維三元理論,思維可以劃分爲:分析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分析性思維涉及分析、判斷、評價、比較、對比和檢驗能力;創造性思維包含創造、發現、生成、想象和假設等能力;實用性思維涵蓋實踐、使用、運用和實現等能力。通常能很好的運用三種不同思維模式中的一種或幾種的人表現爲智商較高。
  目前我們教育評價的缺陷之一就是課堂和測驗只重視分析性思維而忽略其他,三元智力理論認爲智力是上述三種思維的平衡(Steniberg,Wanger,Williams,&Horvath,1995),這一理論表述了這樣一個觀點:智力不只是IQ,智力是可以改變的(Steniberg,1986,1987)。因此以外語思維訓練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同時提高學生智力水平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教育發展的需要。
  在外語教學中可以選擇以下三種促進思維的教學策略:講解策略,提問策略和對話策略:
  1.講解策略
  是以講課爲基礎的策略。教師把教材內容呈現給學生,學生在機械地學,不存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一策略運用得當,可以傳達大量的信息。
  2.提問策略
  是以事實爲基礎的問答策略。教師通過提問向學生提出大量問題,以引出事實,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以“是”、“好”等簡短回答反饋,師生互動頻繁,學生間互動較少。利用這種策略教師可以考察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啓發學生的思維,發現教學疏漏,成爲銜接另外兩種策略的橋樑。
  3.對話策略
  是以思維爲基礎的問答策略,它鼓勵師生間的互動,這種交流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教師通過提問刺激學生的思維和討論,沒有簡單的正確答案,師生界限模糊,教師更像嚮導或協助者,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多於其他兩種策略。對話策略更適於啓發高級思維和外語課堂討論。
  上述三種策略在外語教學中都有實用價值,教師具體採用何種策略要依據教學目的而定。在外語思維培養中,教師還應該澄清以下幾個認識。
  1.改變“教師的任務就是教,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的認識誤區,教師要創造出合適的課堂教學氣氛,真正調動起學生提問、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運用外語的實踐意識,這是思維教學的第一步。
  2.改變“思維是學生的任務,而且只是學生的工作”的認識誤區,教師應把對學生外語思維訓練工作當作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來完成。
  3.改變“外語思維教學就是教學生外語思維的認識誤區,要知道學生的學習策略有個體差異,必須自己教自己,逐漸掌握由簡至難,由短至長,由形象至抽象的外語思維能力。而教師能夠做的就是爲學生提供各種可能的方法。
  4.在外語思維訓練過程中,注重語言的交際功能。在不影響表達意圖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允許語言結構的錯誤,而不中途打斷學生的言語表達。
  (三)新教育技術的應用
  目前最新應用於外語教學的現代教育技術可包括多媒體、信息化外語教學網絡等。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朋友,學生可以成爲也應該成爲自律的學習者,在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爲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提供了媒介。信息與網絡、多媒體的廣泛應用,不僅擴大了知識的來源渠道,也使外語學習從過去的“一言堂”式的教學方式向自主學習、虛擬課堂等形式轉換成爲可能。目前,大學外語教學網絡化信息資源庫的建設問題也已經提到日程上來,這些都爲外語教學從技能訓練到能力培養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上的準備。
  現代教育新技術應用於外語教學,其直觀性、趣味性、真實性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外語語感;其準確性、實用性、便捷性、大信息量的特點有利於規範學生的外語語言,提高學習效率;學習過程中多種感官(腦、眼、耳、口、手)並用,且具有靈活性、易操作性的特徵語思維訓練有益:此外,通過在線講座和網上練習,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一方面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學習情況,計算機以及教師的評價反饋來決定學習時間、難度、進度等,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另一方面在虛擬課堂中增加了學生的外語實踐機會,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綜上所述,外語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複雜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具有一定的外語技能並不意味着具有外語能力,外語能力的提高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這是21世紀對外語教育提出的高標準要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