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英語英語教學

淺析英語專業精讀教學中對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

本文已影響 1.01W人 
ing-bottom: 133.33%;">淺析英語專業精讀教學中對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
論文關鍵詞:精讀 文學欣賞 人文風俗 價值觀
  論文摘要:精讀課程是英語專業的主要課程,藉助精讀教材來培養學生文學欣賞能力,提高學生英語文學素養,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激活思維是對精讀課程教學的更高要求。教會學生如何賞析英語文學作品也是引導學生如何學會讀書的途徑。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培訓學生的英語文學賞析能力予以初步探討。
  精讀是爲英語專業開設的一門主要課程,綜合訓練學生的詞彙用法、閱讀理解、語法修辭與寫作技巧等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課程設置一般是通過閱讀、分析大量的文章材料,幫助學生掌握詞彙、語法修辭應用,培養學生英語閱讀和賞析能力,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技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其中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是對英語教學的更高要求。因爲文學欣賞是讀者觀賞文學作品時特有的精神活動,是以文學作品所提供的文字材料爲根據的感受、體驗和認識的過程。文學欣賞能力是一種通過閱讀來感知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以及不同文化中的精神內蘊的能力。通常,要深入而準確地把握英語文章中深層的情感特點除掌握必要的英語基礎知識外,還需要了解、掌握英語國家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相關知識,甚至還要有較好的漢語文學功底。下面我就如何利用教材培養學生文學欣賞能力提出幾點意見。
  一、巧妙設置課前小問題,引導學生關注人文風俗信息
  通常精讀中的文章選材比較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到語言、文化、習俗、倫理、信息、科技、社會焦點等內容,其中多數文章選自英美報刊書籍。這些文章往往是學生了解英美人文、習俗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老師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英語文學賞析能力的最佳素材。文學作品通常是以情感與藝術形象來表現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文學欣賞是指讀者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體驗、理解和評判,從而獲得美感享受,領悟作品蘊含的思想內容的過程。這是一種以感性領悟爲主,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知相統一的精神活動。通常文學作品是對過去的再現,反映的是人們曾經的經歷與想像。所以,只有充分關注作品的相關文化風俗背景,才能準確深入地體會文章主題。爲了能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閱讀前爲學生設置幾個與文章相關的小問題,等學生討論後,教師可以依託這些小問題來引入相關文化背景,以故事的形式講解出來。以劉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預備一)》第二單元Speaking of Men and Women...爲例。如果直接講解課文,學生勢必會對這樣一篇對話性質的文章感覺枯燥。可如果能在閱讀文章前設置幾個小問題,等解決完問題再閱讀文章,那可能就會樂趣叢生了。例如:①How is your mother tongue changing as time passes? ②Give some exampl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at show the changes as a result of the women’s movements. ③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可以先讓學生自由發揮,各抒己見,然後教師統一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最好能在思維習慣上引導一下學生。就第一個問題,我舉一些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新生詞來引導他們的思維。我反問學生“粉絲”這個詞是不是從一種食品誕生了新的意思?原來說曬太陽,現在有“曬工資、曬幸福”,那“曬”是不是也誕生了新意思?“你雷着我了”,那“雷”是不是也誕生了新意思?當然,要引導學生進行正面積極的思考。解答第二個問題時,告訴學生後綴-ess表示“女……”,並列舉一些以後綴-ess結尾的英文單詞,如:actress, waitress, poetess等,然後引導出婦女解放運動的由來及其發展。對於第三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以自己父母或者身邊親人爲例來思考男女在社會、家庭中的分工、職責等不同點。
  通過這幾個問題的解決,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興趣,而且也讓學生了解了文章的文化背景,即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及其對英語語言的影響,同時引導了學生的思維,可謂是一舉多得。在隨後的課文講解中,學生就很容易理解Dr. Speakwell 的言論和觀點。
  二、帶領學生品味語言選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
  文學作品一般是透過語言來傳遞作者的寫作目的。因此,讀者對作品語言特徵的鑑賞和準確把握直接影響對文學作品內涵的解讀。因此在帶領學生閱讀文章的過程中,爲了逐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影響文章賞析的重點詞彙、語句加以分析。以劉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預備二)》第4單元Stopping Smoking in Public Places?爲例,文章主要圍繞兩個人物Joseph Califano(支持公衆場所禁菸)和Paul Screvane(反對公衆場所禁菸) 各自持有的觀點進行,在帶領學生讀到總結段時, “… They fight each other... There are no similarities in their ideas, except perhaps the point about smoking in restaurants... Screvane cares about creating different classes of people in society, about money, and about time, but he never talks about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 可以給學生提出幾個與準確理解文章內涵相關的問題,如:1.這裏“fight”是什麼意思?譯作“打架”嗎?注意聯繫上下文分析。pt“除……以外”,它後面跟的內容是包含在內,還是不包含在內?3.通過最後一句話,你判斷一下作者更贊同Califano的觀點,還是Screvane的觀點?先讓學生思考、討論,之後教師再通過分析講解的方式給出答案,當告訴學生fight這裏翻譯作“脣槍舌戰”時,可以補充問一下“爲什麼沒有用 ‘discuss’或‘argue’呢?”,顯然,字裏行間透露的是兩種觀點的針鋒相對,並得出結論:作者支持Califano的觀點。
  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文字來巧妙地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彙、語句來品味、體會行文的內蘊,逐步培養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訓練學生賞析語言文字的能力。當然,在引導學生思維的過程中除了用問題法,還可以採用對比法,舉例法等教會學生品味作者選詞的用意。

  三、發現文章的感情色彩,挖掘作品體現的價值觀
  一篇文學作品,不管行文結構如何發生變化,都要圍繞一定的主題表達出作者的觀點。文學作品表現的內容必然涉及最爲基本的社會價值關係,大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小到人與他人、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故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必然包括對文中體現的價值觀的瞭解。文學作品是以語言爲中介來激發讀者的想象,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產生如臨其境的審美效果,進而達到與讀者產生共鳴的效果。閱讀文章時除了會體會品味作者的選詞外,還必須有整體觀念,帶領學生閱讀完文章後,我們還應幫助學生透過文字挖掘其深層的主題思想和價值觀。通常,文章的中心思想體現在最主要的幾句話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尋找、發現這些中心語句。以劉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預備二)》第二單元Home爲例,閱讀完文章後,要歸納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可以先給學生設置幾個問題:1.作者對待“家”的態度是什麼?2.哪些語句能夠表現出作者對“家”的態度?先讓學生自己討論,之後帶領學生尋找能夠表現作者對“家”的態度的語句,例如:“…but our house is not for sale. Our house is not a temporary investment… Our house is our home. We live here. It is the place we go to when we don’t feel like going anywhere.”;“…if we moved, someone would certainly paint that section of the wall. How would we know how tall our children were when they were four years old?”; “… and I’m warmed by everything in our house which may merely be dust, but it is our dust and I like it.” 等,文章中有大量的詞語、句子表現出了作者對“家”的態度,在作者看來評判“家”的標準不應該是看房子在金錢上升值了多少,作者認爲“家”是給一個人溫暖的地方,是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的場所。而且,通過設置問題的形式降低了讓學生直接歸納文章主題的難度,文章的主題通常也就是作者要體現的價值觀,讓學生圍繞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是教會他們如何思維的過程。
  四、運用英漢對比,聯繫生活實際來體會文字信息
  利用中西語言文化的偶合現象來對比分析、體會文學作品。文化的偶合現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在英漢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 1.“披着羊皮的狼”,英語爲wolf?in?sheep’s?clothing; 2.“同舟共濟”,英語爲in?the?same?boat; 3.“破土動工”,英語爲break?earth; 4.“三思而後行”,英語爲think?twice?before?you?ac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例舉。可以利用文化的偶合現象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英語。還以劉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預備一)》爲例:The change in the patient’s appearance couldn’t have been more obvious.(Passage A, Unit8) 這句話包含一個語法現象:“否定式+比較級”結構表示最高級含義。其實這一現象共存於英語和漢語中,如:①Nobody works harder than Mark does. 漢語爲:沒有人比馬克工作更努力了。②No one in our family has a better memory than Jane. 漢語爲:我們家誰的記憶力都比不上簡。③No garden in the town is more beautiful than this. 漢語爲:他的花園是城裏最漂亮的。通過以上幾例不難發現,漢英在這個語法現象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即都是用“否定式+比較級”結構來表示最高級的含義。在對比中,可以讓學生對英語有種親近感,又便於記憶。
   另外,在閱讀文章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繫比較,以達到深入體會行文內容的效果。如劉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預備一)》第五單元Too many choices in Shopping一文的閱讀講解中,可以引導學生聯繫自己平時逛街選購商品時的經歷來體會作者表達的意思。即,可供選擇的商品種類太多時未必是件好事,光是花在比較選購商品上的時間就難以讓人忍受。這種聯繫實際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文章的主題。
  總之,在精讀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是引導學生深層次讀書,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激活思維,陶冶性情,提高文學素養的良好途徑。通過恰當地引導學生品讀文學作品,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還要注重發展學生的讀、寫、譯等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高霞,朱正才,楊惠中.朗讀在外語教學和測試中的作用[J].外語,2006(2).
  [2]王初明,正確認識外語學習過程是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關鍵[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年,第10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